在闵行有位执教50载的“宝藏教师”和一门“开脑洞”的“宝藏课程”……
在闵行有位执教50载的“宝藏教师”和一门“开脑洞”的“宝藏课程”……3月18日,“智联万物 元启校园”闵行区中学“智慧校园”主题项目学习展评活动举行,闵行学子“脑洞大开”,为校园节能环保、安全管理、智能考勤,贡献无限创意。
闵行区“智慧校园”区校共建课程旨在带领闵行学子理解、学习新技术,并应用新技术来解决校园生活中的真问题、真需求。
这其中,不得不提一位在科创教育岗位上五十多年如一日的“宝藏教师”——丁志康。
在闵行区梅陇中学工作的数十年中,丁志康开发了包括电子技术、3d打印、机器人、绿色校园等多门精品课程,带教青年教师、辅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。
他曾经的学生有些现已毕业,成为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;即便没有进入电子技术相关行业,曾经学习的技术、树立的规范、培养的习惯、锻炼的思维也让他们受益终身……
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。自2011年闵行区梅陇中学校成立了“丁志康工作室”,12年以来,工作室对闵行区的科技教学,尤其是电子科技的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正向引领的作用。
据闵行区梅陇中学校长汤林介绍,3年前,梅陇中学作为“stem+ai first”先锋校,参与了智慧校园课程的初建,逐步打造“智联万物元启校园”的先锋课程。
今年,学校将把“丁志康工作室”功能升级,成立“为乐电子工作站”,旨在共享学校校本特色课程,输出骨干教师力量参与区域课程建设,协助区内教师开设电子技术课程,为区内教师提供教学资源。
闵行区的“智慧校园”课程是从“零基础”开始,包含了编程、系统设计及开发规范、传感器技术、人工智能理论、计算机视觉技术,以及目前正在开发的物联网相关技术,带领同学们学习了解“物联网”“传感器技术”和“ai赋能校园”等概念。
“物联网”“传感器”“人工智能”等新兴技术的崛起,对教师的专业知识、技能储备,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如何帮助教师填补专业“缺口”,降低专业“畏惧感”,解决教师“教的问题”,闵行区教育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
尤其去年受疫情影响,走班教学受到了限制,许多社团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也因此受到影响,如何确保“学的延续”也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。
于是,闵行区教育学院集结区域骨干教师,并依托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的力量,从“智慧校园”感应篇和感知篇中精选10个项目转化为线上直播课,带领学生隔空完成包括编程、装置搭建、智能控制与调试等在内的多种实践操作,同时教师伴学,同步完成新手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,探索性地走出了一条“师生线上线下混合同步学习”之路。
从人脸识别智能门禁,到借还书系统;从识别颜色的音乐,到校园巡逻车,为了让学生们学得不枯燥,老师们精心构建了应用场景、设计活动任务,让学生们在项目中学技术,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应用,解决校园生活的真实问题。
当然,直播课的老师们只是把学生领进“新技术的大门”,后半程的“修行”离不开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和陪伴。
为鼓励学生们将所学应用于真实生活,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问题,寻找解决方法,并做出模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,与课程配套的创意作品展评征集活动开始啦!
本次展评活动共收到的12所学校的36个作品,作品的主题有关于校园节能环保的、有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、也有帮老师统计学生考勤问题的。
从“科创小达人”们提交的作品资料中,不难发现,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课程中基础的内容,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课题,熟练应用展评活动和课程提供的掌控板等硬件材料。
还有部分的作品已经开始使用更有难度的主控板、传感器、及编程工具,如基于树莓派的手势识别视力检测系统,基于opencv的羽毛球拾捡系统等。
甚至有几个作品,如教室智能调光系统,人脸识别考勤系统,智慧校园综合项目(lora系统)等,已经有了物联网的雏形。
为此,闵行区探索性地参照《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》标准对作品进行了分级认证,让作品得到更为适切的评价,并对每份作品都进行了专家意见反馈,鼓励学生继续迭代优化,精益求精。
最终得到活动认证的15件作品全部集结,进行外场路演,每支参展队伍面对“专家评委团+学生记者团+社会观展者”三类观众,进行作品演示和说明,真正将“教、学、研、创、评”融于一体。
值得一提的是,闵行区小学“31°5传媒”联盟学校小记者团在活动中首次公开亮相,与大哥哥大姐姐一起探讨新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。
据透露,闵行区未来还将逐步升级“智慧校园”项目,开发智慧校园网络安防、智慧校园大数据篇,延续智慧校园展评活动,定期开放作品认证,激发闵行学子迸发无限创意。